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:48:25    次浏览
中国零售业在最近两年走入低潮,实体店遭遇了严重的倒闭潮。那么,在中国实体店倒闭潮背后有哪些误区? 在消费低迷和电商冲击的大环境下,中国零售业在最近两年走入低潮,实体店遭遇了严重的倒闭潮。笼罩在实体店倒闭潮氛围中的商家,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难题。近两年,便利店、专卖店、超市等业态的毛利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,沃尔玛、人人乐等大超市不断有门店关闭。大超市尚且如此,小店铺更难逃倒闭的命运。以有“千年商都”之称的广州为例,天河商圈和环市西路商圈等优质商圈都出现了严重的倒闭,大量商铺长期关门,部分商铺空置期甚至达到半年以上。14年期间大批实体店盲目追崇互联网的热潮,似乎一夜之间,都将实体店销售业绩增长不佳归咎于网络冲击,对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则视而不见,也缺乏深刻检讨,却寄希望于上网开店,发展实体O2O其实,这是个误区。所谓电商的冲击导致实体店受挤压,很大程度上说,不仅仅是因为电商相对的价格优势所致,而是实体店自身的成本无法降下来。中国城镇的房价都较高,这就决定了实体店的房租成本无法降低。上海实体商店正在被网络商店挤压。此前,从上海市政协获悉,在《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商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(草案)》课题组在调研中注意到,网络消费的高速增长,一方面创造了消费需求,另一方面也对线下消费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,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关闭门店的情况。更多 经济文章不独上海,电商对实体商店的冲击,在中国已经持续好几年。特别是最近一两年,因为实体店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,线上和线下的商业竞争愈发激烈,越来越多的实体店感觉到日子不好过,甚至被迫关门。从这个层面而言,上海市政协经济委会同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,所做的调研报告有一定道理,但电商的冲击影响到底多大,却需要进一步商榷。中国房地产开发总量近年来一直维持高位,其中商业地产的比重也很高。包括旧城改造的推进,在商业本身就相对繁华的老城区,新增商业体量也在继续增加。总体而言,中国所有城市的商业地产总量增加都很快,在局部,一些城市的商业体量可以说是井喷,超过了正常的需求。因此,哪怕没有电商的竞争,出现实体店经营不下去的情况,其实并不奇怪。一些定位不准、经营不好的店,本身就无法生存下去,有了电商不过死得更快。商业体量大幅攀升的同时,如果城镇居民增加很快,或者公众收入增幅较大,也可以制造更多的内需。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相对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而言,却没那么快。并且,公众的实际收入增幅有限,各种压力,包括房价支出还很大,也就阻碍了内需的大幅增长。 另一方面,因为户籍改革推进不力,表面上我们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0%,但其中很大部分人并未真的在城市落地生根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落户的比例依旧不算高,一个漂泊的民工和城镇居民比起来,即便收入差不多,但其在城市的消费相对要小。因为他在城市挣钱,但却被迫要把大部分钱存起来,寄回或者带回老家,这也就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进一步消费。另外,所谓电商的冲击导致实体店受挤压,很大程度上说,不仅仅是因为电商相对的价格优势所致,而是实体店自身的成本无法降下来。怎么讲?经过十多年的狂奔,中国城镇的房价都较高,这就决定了实体店的房租成本无法降低。加上其他成本,在电商面前,实体店价格上的优势至少也就越来越少。这不能怪实体店的经营者,而是中国房价突飞猛进后的必然结果。此外,中国A股的火爆行情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,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性股票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美市场水平,大盘蓝筹股的股价也已经不止翻倍。持续的天量交易,除了像前几次大牛市一样催生了很多民间“股神”,还出现了很多心怀忧虑的“砖家”,说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挤占了大量资金,使得实体经济缺少投资,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。更多 经济文章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业务总监许维鸿称,这种颇具迷惑性的说法,如果放在以往的几轮牛市中,也许多少有几分道理,但是在本轮股票市场的放量上涨中,很多新的市场现象却释放了积极的信号,让我们有理由相信A股市场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,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正在逐渐发挥,牛市的基础是来源于投资者对实体经济的信心。首先,本轮牛市的一个大背景是中央政府对注册制的强力推进。要知道,历史上的A股牛市往往被大规模的融资计划终结,而注册制的推出无疑是A股向全社会企业敞开大门,融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。那么,注册制为什么不仅没有终结牛市,反而让牛市愈演愈烈呢?其实,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市资源一直是紧缺的,审批制除了造就了很多被投资者诟病的灰色操作,更多的是把上市资源倾斜给国有企业,以支持国有资产的改制脱困。因此,当中国经济面临新常态下的转型需求,注册制会带来更多的质地良好的民营企业,从根本上改变A股的上市公司结构,并最终反映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。其次,本轮牛市伴随着创纪录的并购重组交易,很多优质的企业和资产“借船出海”,成功登陆股票市场,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。所谓“虚拟经济”的概念是相对的,就像股票价格虽然是资本市场买卖双方交易的结果,但是其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是切实的。火爆的牛市意味着投资者对股权投资的热情,这种虚拟经济带来的融资优势,使得上市公司有了更大的资源,去收购实体经济的优质资产,不仅充实了自己的持续盈利能力,更给实体经济带来了积极的投资。毫无疑问,上市公司眼中的优质资产,绝不是诸如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,也不是价格预期扭转的房地产,而是那些代表着新消费和产业升级的市场热点行业,这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当然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。第三,本轮牛市的股票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,热点板块更多集中于创意型新兴产业。如果盘点过去几个月股票价格上涨倍数最多的股票,就会发现市场的热点集中于以“互联网”为代表的新兴技术、以“中国制造2025”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升级、以文化传媒为代表的消费升级,这无疑是中国实体经济具有前瞻性的投资风向标。股票市场是直接融资的典型代表,最钟意的投资品种并不是重资产的传统产业,而是代表新消费热点的创意型经济,这跟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是有本质区别的。更多 经济文章既然如此,一个以注册制改革红利为背景,鼓励并购重组、鼓励创意型产业融资的A股市场牛市,显然是值得为其呐喊助威的。此外,中国政府为救急实体经济也是蛮拼的。继4月1日送出“稳增长”组合礼包后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决定在全国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、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约2分钱和工商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约1.8分钱。业内人士认为,一季度GDP增速下行几成定局,用电量增速也创新低至1%以下,二季度经济依然面临严峻形势。为此,国务院降费、价改、减税三管齐下“救急”,直接减轻企业负担,支持实体经济发展,仅工商业降电价一项就可缩减成本超800亿元。经济参考报称,继2015年前两个月重要数据集体逊于预期后,3月份中国经济“倒春寒”的态势还在延续。“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预计会是负增长,这比我们之前的预期还要悲观。”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称,今年1月至2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.5%,一季度用电量增速可能在1%以下,而此前的预期是2%以下。与此态势相一致,3月六大发电企业耗煤同比负增长20%,接近去年8月低点。而3月汇丰PMI初值49.2,较2月大幅下滑,并创去年5月以来低点。“结合这些数据来看,3月国内经济动能偏弱,是大概率事件。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下行几成定局。”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判断。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王泽彩也认为,我国经济仍处于缓慢去产能、去杠杆、去泡沫进程中,3月份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预期一季度GDP增长7%左右,而二季度经济运行形势更加严峻。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日前清理税收优惠政策、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等基础上,出台了清理涉企收费、下调燃煤电价和降低铁矿石资源税利率相关政策,就是要减轻企业负担,支持创业创新,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。会议确定,集中用半年时间开展专项行动,在全国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,涉及行政审批前置、市场监管和准入等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,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等,通过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转变政府职能,立规矩、建机制,用依法、规范、透明的管理制度扼制“任性”收费,挖掉乱收费的“病根”。更多 经济文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战略发展部研究员高玉伟分析称,清理规范涉企收费,是对前期政策承诺的落实,力求言出必行、令行禁止,切实为企业清障减负,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,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,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。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,地方政府收入困难,难免巧立名目,擅自提高征收标准,出台新的收费政策,来弥补政府收入的下降。专家认为,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举措对于约束地方的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。具体而言,会议规定,对去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取消、停征和减免的600多项收费规定进行自查、督查,必须落实到位。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且未按规定批准,越权设立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一律取消,坚决纠正擅自提高征收标准、扩大征收范围的行为。凡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及收费全部取消。系统清理各项收费和政府性基金,尤其是那些借助政府权力,以商业名义、以社会组织名义,强制收取的各种会费、中介费、服务费,成为各方人士的共识。“这是政府权力的异化,变成了某些政府附属的事业单位、企业甚至某些私营企业权钱交易的渠道。清理这些收费对于规范政府行为、理顺基本分配关系、限制政府权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。”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张斌表示。在进一步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的同时,从电价入手也是稳增长、调结构的重要政策“药方”。据了解,2012年12月25日,国务院正式发布了《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当电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%时,以年度为周期,相应调整上网电价。此后2013年10月和2014年9月,上网电价曾两度下调,但销售电价未调整。“前两次上网电价下调主要是为了补环保电价、可再生能源基金等方面的欠账,而此次降电价既符合了煤电联动的政策,又直接降低了企业成本,实现了稳增长的目的,而且对高耗能企业和清洁能源发电有具体政策,促进了结构调整,可以说是三管齐下。”欧阳昌裕表示,对电费占生产成本比例比较大的行业利好将更明显,比如电解铝行业的电力生产成本占到总成本的40%左右,“生产一吨铝需要1.3万度电,电价下调1.8分钱,成本就能降低234元。”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2014年第二产业用电量为40650亿千瓦时,其中工业用电量为39930亿千瓦时,而第三产业用电量为6660亿千瓦时,其中绝大部分执行商业电价。以全国工商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下调约1.8分钱来计算,仅工业用户就可直接降低成本718.74亿元,工商业成本累积缩减超800亿元。